2022年是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公司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营班子紧紧围绕董事会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完善决策程序,积极化解风险,坚持合规经营,稳定效益基本面,努力提升公司各项管理水平。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加大力度整合资源,继续发展医药、医疗和巩固房地产业,根据现实情况积极调整和落实年度经营计划的各项工作,保持整体生产经营稳健发展。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597.1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9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79,922.1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78.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7,873.8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61.90%。公司净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本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较多。
从公司全年运行情况来看,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面对行业发展变化、市场竞争压力等重重困难,公司强化经营、规范管理、防控风险和化解遗留问题;以效益为中心,加强成本管控,提高管理水平,扎实合规运营,科学合理应变,提高工作效率;坚持上市公司五分开原则,坚持独立规范运营,确保企业经营平稳有序,为公司健康发展奠定可靠基础。继续巩固和发展医药、医疗及房地产业,医药板块充分发掘主业产品潜力,拓展渠道、开发终端,进而提升全系列产品竞争力;板块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合作方式,采取一院一策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稳步实现战略目标;医疗板块,明确核心技术产品方向,调整销售政策,积极增加收入;房地产板块顺应市场,加强销售,盘活存量。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竭力履行好应尽职责,维护股东利益,保障公司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回顾这一年,改革、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成为核心关键词,医药行业朝着“提质”全面进军。随着国家出台了多个规划类文件,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的主要目标,其中涉及药品安全、中医药、卫生健康标准、医疗机构设置、医保目录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等诸多方面。
2022年1月,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突出,创新动力300152)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药械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35年,医药工业实力将实现整体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种类更多、质量更优,实现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是根据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进行调整现行《条例》不相适应的内容,细化了具体管理规定。在重点内容上,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支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罕见病药品研制,鼓励开展已上市药品针对罕见病的新适应症开发,对临床急需的罕见病药品予以优先审评审批等。
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设置和建设,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指导地方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支持资源薄弱地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每个省份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体制改革;采取巡诊、派驻等方式确保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团队)健康管理服务,推广长期处方服务并完善相关医保支付政策。
2022年1月起,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实施。本次调整后,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2022年6月,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2022年调整仍然主要包含申报、评审、谈判竞价等阶段。按照文件要求,一是优化了申报范围,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二是完善了准入方式,非独家药品准入时同步确定支付标准;三是改进了续约规则,更利于稳定预期;四是优化了工作流程,评审更加科学高效。对比“十三五”规划来看,“十四五”目标更高、更远。其中,创新仍是主旋律,在前沿技术领域,明确“支持企业立足本土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积极引领创新。”同时,国际化方面的目标也更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并且力争在中成药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
2021年发布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2022年4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支付方式管理子系统DRG/DIP功能模块使用衔接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开发了DRG/DIP功能模块基础版,将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向纵深发展。DRG/DIP功能模块的推广与应用是为DRG/DIP支付改革做准备,同时将进一步倒逼精细化管理,合理使用医保资金。随着DRG/DIP付费方式改革推向全国,预计将影响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式发展转型为更加注重内部成本的控制。
带量采购是近年来药品集中采购领域的主要举措,也是药品降价的主要手段,国家对其一直有政策部署。2022年,带量采购持续深化,国家、省级、地市级及各种联盟形式的带量采购持续发展,品种目标更加明确,相关要求更加细化。2022年2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三大领域全方位开展药品集采;在国采的基础上,每个省份开展省采,对已有多个省份开展集采的品种尽快实现各省份全覆盖,各省也要积极探索集采尚未触及的品种,实现集中带量采购成为医药采购主导模式的发展目标。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扩大采购范围;对国家组织采购以外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耗材,指导各省份参与联盟采购;研究完善对抗菌药物等具有特殊性的药品集采规则和使用方案。
2022年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12月起,《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对药品网络销售管理、平台责任履行、监督检查措施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药品网络销售禁止清单(第一版)》同日生效,明确将疫苗、品、中药配方颗粒等药品,列入网络销售禁止范围内。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法规的出台,将让网络售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网络售药也将进入规范化、合规化、严监管的新时期。
2022年10月,习在二十大报告共提及“高质量发展”13次,对医药卫生健康领域也有多IM电竞 电子竞技平台处重点表述,进一步明确医疗体制改革方向。从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到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再到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改革,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改革举措覆盖医疗卫生各方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将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定义为战略新兴产业,鼓励公立优质医疗资源扩展,继续支持中医药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协同发展和治理。
医疗是“十四五”期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主线月份,卫健委发布通知,拟推动“十四五”重大工程和《“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任务落地。这一行动有助于未来推动我国医疗市场的设备采购,特别是县域医疗市场的采购需求逐渐活跃。
2022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决定开展提升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在落实科研自主权、薪酬激励、科技成果所有权和收益使用分配、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采取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同等政策,特别是增加临床和转化研究经费,简化科研和经费管理审批、报表等;同时支持研究平台基地建设。要保障群众看病就医基本需求,对急危重症等患者,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拒绝。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个人信息,高水平要瞄准国际先进服务水平,发挥优势带动基层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让更多群众受益。
2022年5月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全面推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简化有关申报资料和程序要求;丰富完善监管手段,提高客操作性,解决监管实际难题;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022年5月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质量责任,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四个最严”要求,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制定年度检查计划,进行延伸检查,风险会商研判,信用档案建设。
自2020年版《三级评审标准》发布以来,评审已向日常监测、客观指标、现场检查以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成为推动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三级评审标准(2022年版)》及实施细则,在保持《标准》主体框架和内容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式”的修订,丰富了标准内涵,保障了标准实用性,确保了政策一致性,补充更新现场检查管理条款。
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人才是关键。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机构改革赋予的新职能新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编制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2022年,“房住不炒”仍为政策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上半年,受宏观经济下行以及前期调控政策对市场传导作用的滞后显现等因素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继续下行,房企销售端和融资端同时受阻,流动性压力加大,新开工意愿和房地产开发资金均有所下降,购房者信心略显不足。下半年,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房地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为防范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保交楼、稳民生”成为房地产政策调控围绕的工作重点之一;房地产融资政策逐步放松,地方积极落实城市主体责任,设立“地产纾困基金”,通过资产处置、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参与问题楼盘盘活及困难房企救助等纾困工作,多措并举促进项目交付,提振信心。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战略性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是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支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一致性IM电竞 IM电竞平台评价、集采、质量监管、准入监管、合规监管、研发监管等政策全面铺开,向纵深处推进,吹响了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医药行业的消费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大、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稳步提高,医药的需求显得相对刚性和稳定,没有明显的行业周期性、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但由于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变化密切相关,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环境状况、医疗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疾病谱和用药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单种或某一类药品的消费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虽然我国医药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工业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医药产业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张、结构专业多元化和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的特征,但在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孱弱,产业附加值较低,在全球处于弱势分工地位。
医疗服务行业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而医疗服务领域是医疗健康产业未来的亮点以及支柱性分支产业。以医疗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健康服务业,不仅日益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的落实,大健康产业未来将引领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医疗器械在其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医疗大健康产业未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为基础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动力。
2023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政策指出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批一级、二级的县级补齐相关医疗设备,推动基层诊疗水平提升,2023年将迎来医疗器械设备采购的高潮期,相关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加速增长,多因素推动本土的技术创新,未来国产替代将成行业主旋律。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化的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开发增速也呈现下滑的态势,房企纷纷降低了土地,土地市场降温更加明显。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向稳增长和防风险方向转移,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市场维稳政策,房地产行业政策逐步转向宽松。
2022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11月,央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关于做好当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内容涉及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支持力度六大方面共十六条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有利于市场的恢复,都在努力稳定市场预期,但从政策出台到完全发挥政策效应,恢复行业良性循环,还需要一段时间。
2023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努力提升品质、建设好房子,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放心租房;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总体来看,在“稳”的政策导向下,2023年房地产行业政策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恢复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支持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和销售的医药产品以下属子公司潜江制药眼科领域的专用药品为主,主要有珍珠明目滴眼液、色甘酸钠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盐酸羟苄唑滴眼液、阿昔洛韦分散片、加替沙星片等;在研产品中有具有降血脂防治中风功效的1.1类化学药益母草碱(SCM-198)项目、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染料木素胶囊等。
报告期内,公司在医疗产品方面主要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一体医疗拥有的肿瘤治疗领域相关产品生产及销售,包括Hepatest超声肝硬化检测仪、输液加热器、月亮神全身伽马刀等;中心合作方面,报告期内,一体医疗与民营中心合作“肿瘤放疗中心”合作项目13家,目前6家合作中心正在运营,其余处于筹建工作阶段;方面,报告期内,现已拥有桂南、六安开发区、北京忠诚肿瘤(待开业),公司将加强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在房地产业务方面主要由下属控股子公司进行开发和销售,以住宅地产开发为主,主要项目位于珠海。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项目按年初计划有序推进建设,珠海地区在售项目4个,分别为位于珠海市金湾区的山海间一期、二期项目、中珠领域项目,及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的春晓悦居二期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体系定位于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道路,以新药研发为主线,同时兼顾眼科领域系列产品研究、生产与销售,坚持寻求创新,在引进过程中提供专业服务和产业转化能力。经营模式如下:
1)采购模式:公司由供应部负责对外采购工作,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供应部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原材料、包装材料等物料的采购计划,通过采购订单管理、采购付款管理,合理控制采购库存,降低资金占用。
2)生产模式: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制订生产计划,严格按照GMP的要求安排生产,从原料采购、人员配置、设备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装运输等各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在药品的整个制造过程中,公司质控部对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全程检测及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销售模式:a.商业分销模式:利用物流配送企业网络建立销售渠道,将医药商业分销和终端宣传相结合,进行市场分销推广。b.终端推广模式:由营销团队通过学术推广支持,推动医疗及零售终端。c.招商代理模式:专科用药或在同质化产品中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利用代理商资源实现销售覆盖。
公司医疗业务方面已形成设备销售、合作分成、设备租赁、技术服务、运营五大类基础合作模式,在此五类合作模式基础上,公司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组合,从而为客户提供配套式服务。经营模式如下:
1)商品销售模式:报告期内,一体医疗销售的设备主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epatest超声肝硬化检测仪及全身热疗系统、伽玛刀、输液加热器等产品,以及少量根据客户的需求而经销的放疗设备与影像设备。其设备销售又细分为直接销售与经销两种模式。直接销售模式是指公司通过自身营销团队直接把产品销售给医疗机构或医疗设备商;经销模式是把设备先销售给经销商,经销商再通过其分销渠道销售给终端医疗机构的方式。
2)中心合作模式:报告期内,以自产设备和外购设备如直线加速器、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及提供技术与支持服务作为投入,医疗机构以场地、机房与医技人员作为投入,双方合作建立肿瘤诊疗中心,一体医疗按照约定的分成比例分期收回并获得收益的模式。根据国家政策支持方向及相关监管要求,拟采用“合作分成”、“租赁”、“PPP”等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符合卫生部门要求的合作模式与相关方进行合作。
3)设备租赁模式:把自主产品或者外购设备租赁给,在租赁期内按月支付固定金额的租金给公司。
4)技术服务与咨询模式:建立比较完整的技术服务与咨询团队,并不断完善形成公司独特的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与咨询模式,为项目运行过程提供全程的完整价值链服务。
5)经营模式:公司拥有在运营的桂南、六安和在建北京忠诚肿瘤;主要经营模式为对社会开展门诊、住院、临床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体检与职业病检查、健康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主要由下属控股子公司进行开发和销售,位于珠海,以住宅地产开发为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资源,下属控股子公司独立核算,实行目标责任制。
2022年,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坚持从规范化经营出发,不断完善、优化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整改,化解遗留问题,净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扎实合规运营,不断提升自身经营效率;坚持上市公司五分开原则,坚持独立规范运营,努力保持公司平稳运营;继续巩固和发展医药、医疗及房地产业,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砥砺前行;公司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持续强化各业务板块的创新及推广力度,扎实做好企业发展统筹工作,保障公司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沿着IM电竞 IM电竞平台既定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医疗医药大健康产业的稳步发展,经营范围为医疗医药业务和房地产业务。
医疗医药业务方面,公司设立有医疗运营中心、融资租赁公司以及管理公司等,旗下拥有广西玉林市桂南、六安开发区、北京忠诚(待开业)三家;公司全资子公司一体医疗拥有“放疗、热疗、光疗、超声诊断”四大系列产品线,主要产品有适用于肿瘤手术后的综合治疗、恶性肿瘤对化疗耐药或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及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治疗的ET-SPACETM全身热疗系统;拥有月亮神全身伽玛刀,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和欧盟CE认证;拥有采用最新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检测仪等。合作参与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课题项目,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剪切波的定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和应用”获广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公司参与的课题项目“益母草碱的产业化和临床研究与开发”和“重20170050基于电磁扫描成像技术的实时无创测温系统研发”等被相关部门批准立项;以新药发明专利技术、新药研发为突破口,以创新、务实为理念,强化新药研发和储备力度;公司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公司具有一定的领先技术和研发优势,业务已遍布全国多个省市,人才、核心技术、大量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在肿瘤诊疗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
房地产业务方面,公司具有区域开发优势,拥有完整的人员架构体系及业务操作流程,在项目获取能力、融资能力、施工建设管理能力和公司品牌四大方面拥有一定竞争力。公司现有土地及房产储备情况请见“房地产行业经营性信息分析”。
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践行公司文化和核心战略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基于公司的实际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高效地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发展战略,对公司未来发展有着共同的理念,形成了团结、高效、务实的经营管理理念,合规运营,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公司将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更加稳健的经营成果回报客户、员工、股东与社会,努力使公司成为更加高效优质的上市企业。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597.1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9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79,922.1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78.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7,873.8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61.90%。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371,267.06万元,比上年年末减少16.7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279,776.70万元,比上年年末减少22.23%。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公司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完善决策程序,积极化解风险,坚持合规经营,稳定效益基本面,努力提升公司各项管理水平;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加大力度整合资源,继续发展医药、医疗和巩固房地产业,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积极调整和落实经营目标的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生产经营的稳健运行。
报告期内,严格执行《公司章程》及各项法律法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进一步对各项管理制度、审批流程进行规范及修订;落实决策管理流程,不断强化业务流程和制度建设,加强企业的规范运营意识;公司总部职能部门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制度建设,加强企业的规范运营意识;公司坚持以合规为前提,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以上市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为核心,积极化解风险,维护上市平稳发展。
报告期内,持续完善“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资金控制为重心,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的成本管理体系,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公司各业务板块在环保、节能、安全的前提下,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继续推行全员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加强事前和事中的过程管控,全面落实“保供应、保质量、保安全、保稳定、降成本”的过程管理要求,制定和推行过程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向细节管理要效率,向过程管理要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对部分业务进行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公司产业布局及资源配置,符合公司经营需要和股东的整体利益。
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中珠正泰持续推进具有降血脂、防治中风功效的1类化药益母草碱(SCM-198)项目相关研究工作。益母草碱(SCM-198)化学药品第1类(硫酸益母草碱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8L02655;批件号:
2018B04332)。在完成I期临床试验(单次给药、食物影响、多次给药)及II期临床试验相关准备工作(II期临床用药药学研究与制备)基础上,经过论证,确立并开展了项目Ib临床研究(I期、II期桥接研究)。报告期内,完成Ib期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入组、给药、随访、临床生物样品检测;完成研发期间安全性更新报告;持续跟进开展支持II期临床研究的安全性研究、II期临床用药及安慰剂的稳定性考察、美国FDA申报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西安恒泰染料木素(Genistein)胶囊产品项目Ⅱ期临床研究已完成,持续开展III期临床用药的药学研究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一体医疗持续推进医疗器械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升级,完成全身伽玛刀(LUAN-260)升级增加IGRT系统,大力开展对全身红外热疗仪(ET-SPACE-CI/CII)及输液加热器(ET-TF-III)的研发工作。全身红外热疗仪(ET-SPACE-CI/CII)项目包括两款机型,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抑郁性失眠和焦虑等(以临床结果为准)。截至目前,该两款产品已完成样机注册检测和预临床试验,正式临床方案的专家论证;预计2023年上半年启动正式临床研究。输液加热器(ET-TF-III)技术方案及实施路线可行性分析已完成,项目立项审批通过,已进入技术开发阶段。预计2023年完成样机试制,并拟提交注册资料。
公司持续紧跟市场需求,稳定研发投入,加速完善产品线布局,夯实研发创新基础。根据在研产品规划,努力克服现有困难,着力加快研发项目的推进速度,为下一步上市公司优化产业布局,保持更强的竞争及抗风险能力打好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规范要求,带领各下属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内部管理,强化内部控制,财务、审计、法务等部门持续发挥企业内部监督防火墙的作用,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行政、人力资源和信息安全管理,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以绩效促成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处于有序可控状态,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进一步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对行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的引进;坚持把人才培养与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持续引进行业专业人才和优秀毕业生,吸引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优质人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形成丰富的人才梯队;在引进、挖掘、培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用人文化和考核选拔制度;强化考核和责任落实,干部能上能下,通过利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选拔、培养、管理和利用人才,为公司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到提高。
2022年,在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受到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持续演化,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团结带领全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随着国家药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系列医药政策的进一步落地,药企转型升级加速,创新药IND、NDA受理获批数量屡创新高,中国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尤其是研发实力大幅提升。根据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工信部、发改委、医保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国医药工业实力将实现整体跃升;产业竞争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升级,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一系列支持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医疗体系,建立社会化管理的医疗保障制度,促进了医药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完善,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状况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医药需求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进程中将大幅扩张,这方面的巨大需求有望逐步释放,中国医药健康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国家鼓励创新的背景下,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多,医药研发投入、在研新药数量都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制药企业开始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将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凭借品种技术优势、品牌资源、营销能力、规模效应等方面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获益。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规划、指导措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进一步加强临床试验监督管理与科学监管研究,优化改革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积极牵头进行医疗器械监管的国际合作,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品创新的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强化注册人备案人制度,不断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且高效发展。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医疗器械行业尤其是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前景可期。
伴随着全国多省市公布重点医改项目,医改持续深化,积极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公立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国产医疗器械的采购政策紧随其后,医疗器械国产化需求持续增加。我国居民医疗消费不断增长,扶贫、医疗保障体系改革以及多项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行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市场需求持续扩张的高景气时期。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事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在医疗卫生改革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多,无论是硬件设备设施建设还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人民群众整体的满意度提高,这些都是我们落实健康中国政策措施的生动体现,更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的最好证明。
我国人口城镇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围绕城市群和都市圈进行业务布局仍然是多数房企的选择。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在逐步优化,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房地产市场供给格局将逐步形成,住房普遍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在人口流入的少数热点城市仍然存在局部供不应求或供求不匹配的情况。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行业梯队已经形成,行业洗牌加速,中小房企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从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还会继续提高,房企优胜劣汰还会加剧,在行业降速、市场调整、盈利下滑等多重压力下,一些资金紧张、经营不善的房企将寻求项目合作转让,行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将有所增加。
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房地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融资政策逐步放松,各地促进住房消费的政策力度加大,出台了多项税费优惠政策。随着政策效力的逐步显现,市场将逐步企稳。短期看,房产地产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长期看,房地产行业仍是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做好产品和服务、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立身之本。
公司将持续顺应市场变化,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稳基石、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以规范发展为基础,巩固、完善现有体系,净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扎实合规运营,不断提升自身经营效率;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有关医疗服务、国民健康领域的政策,通过创新突破、实干敢为提高经济效益,围绕医疗服务、管理、肿瘤预防、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医疗器械及互联网大数据医疗于一体的“抗肿瘤全产业链”的战略发展目标,提高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高效规范运营;继续推进在研项目,做好新药储备,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战略布局,持续优化与整合资源,为公司未来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2023年,公司将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推进,有力推动企业经营发展,切实提升公司现代化治理水平。进一步聚焦主营业务,完善发展布局,以科学决策,合规经营、稳定效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及整体竞争力;持续完善治理结构,构建规范有效的治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在努力提高公司业绩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合理控制成本,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实现2023年经营计划,公司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公司始终以合规运营为基础,防范和化解企业内控风险、法律风险,整体提升企业内部实力和管理水平;持续对现有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分行业分板块落实管理责任人,紧盯目标责任;健全合规组织机构,充实并优化专业管理人员队伍;整合内控、风险、合规管理、法律事务等各项工作,完成内控、风险、合规“三合一”体系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抓落实、求实效是管理的关键。公司将不断加强和优化各项管理制度,科学整合,增强制度的融合性;完善高效的执行机制,在强化执行力同时打造务实有效的长效机制,压实责任意识,通过考核指标明确发展目标,有效地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公司良性稳定运行,更好地满足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要求。
分行业分板块梳理盘活资产,集中优势资源,优先扶强,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效能,促进资产创造价值。医药板块上,充分发掘主业产品潜力,扩展渠道、开发终端,进而提升全部产品的竞争力;板块,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合作方式,采取一院一策的管理方式,保持精细化管理,稳步实现战略目标;医疗板块,以拳头产品为突破口,适时对产品销售政策、营销渠道进行调整,扩大销售,增加收入;房地产板块,紧跟政策,关注市场客户需求,重点强化工程质量,用心服务市场客户,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紧跟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区域性协调发展和创新型产业规划政策,围绕与上市公司产业融合度高的新型医疗医药技术、生物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产品优势和各领域资源优势。在国民大健康领域开展业务布局,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上市公司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加快夯实各业务板块经营基础,提升运营能力,各业务体系快速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公司将持续推进管理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好主营业务领域执行关口,提高产品、技术、服务质量,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始终将企业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过程管理、行为管理,全面落实“实、细、严、简”的过程管理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化和细化配套考核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目标,精兵简政、职责分明、办事流畅、风险可控,更加注重细节和质量,为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夯实基础。
公司继续以行业政策为引领,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按照“一品一策”的研发战略思路,完善研发体系建设,完善公司产品研发管线,夯实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基础;深化建设基础型、专业型、创新型等多类别科研团队,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团队;根据在研产品规划,积极推动研发项目进度,持续推进新技术与研发项目的储备与立项。
公司将继续从“选、育、用、留”四个层面建立了适合公司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打造一支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战略,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及建设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员工身心健康、技能提升、精神文明相关的制度与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整体人力资源结构,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力,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在要求。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促使员工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达到自觉关心企业,承担企业的责任和目标。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员工为企业发展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气神,让能做事、想做事、能做成事的人有用武之地。
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三会”运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公司经营班子贯彻执行各项决议,积极开展日常管理及运作,勤勉尽责地履行职责,合理规划各项工作任务;助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全体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公司将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更加稳健的经营成果回报客户、员工、股东与社会,努力使公司成为更加高效优质的上市企业。
医药行业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很大,我国正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在促进我国医药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可能会使行业运行模式、产品竞争格局产生较大的变化,公司将面临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房地产业方面,政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机制,房地产市场将总体趋于稳定和复苏,房地产行业将告别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三高”模式,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对房地产业务战略布局、效率、融资能力、产品品质、运营管理、营销能力、组织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于上述出现的政策变化,公司将密切关注,并及时有效地应对,进一步调整公司产品结构,以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
技术研发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品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附加值等特点,周期长、环节多,不确定性因素也多,可能因各种问题导致无法继续;产品上市后也可能面临市场接受度不高和经济回报不佳等风险。公司将加强新药立项的论证,加强风险防控,优化研发进程,优化考核机制,促进生产转化率的提高。
随着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受到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外部经营环境影响不断加剧;公司多个医疗机构项目同时运营或在建,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这对公司有序安排资金投入、高效运营、有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考验。随着医改的深入,医药医疗行业发展日趋规范,监管日趋严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强者恒强的趋势已经明显,同质化竞争将非常激烈。公司将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细分市场强化发展战略,根据政策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存在控制权不稳的风险。公司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努力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落实责任方,加强合规检查与考核,降低经营风险,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不放松警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公司将围绕战略发展规划及经营目标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加强对行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在自主培养人才的同时引进优秀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要。
因战略转型期公司及公司全资子公司向中珠集团及其他关联方出售所持潜江中珠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阳江市浩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郴州高视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1%股权、深圳广晟置业有限公司70%股权、铜川市鸿润丰煤业有限公司70%股权等,导致中珠集团及其他关联方对公司形成资金欠款剩余款合计50,737.45万元(其中,截止2018年12月31日的利息为7,109.61万元);因中珠集团子公司潜江中珠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潜江中珠”)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潜江分行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珠医疗被强制执行形成代偿款,潜江中珠剩余约9,502.04万元尚未偿还。2021年4月14日,经公司财务部门确认,收到中珠物业51%股权司法拍卖优先受偿款3,440.64万元。截止2022年度期末,中珠集团及其关联方资金占用余额为56,798.84万元(其中,本金49,689.23万元,截止2018年12月31日的利息为7,109.61万元,尚未统计后期利息及相关费用)。为保护广大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将继续与中珠集团沟通,除不断积极督促中珠集团履行还款义务外,公司不排除继续通过司法途径就部分欠款进行追偿。
公司与深圳市一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一体正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西藏金益信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15年9月签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利润补偿协议》以及于2016年1月签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利润补偿协议之补充协议》、《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利润补偿协议之补充协议(二)》,鉴于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度未完成承诺业绩,补偿方一体集团、一体正润、金益信和应补偿公司股份数为17,423,025股,需返还给公司的分红收益合计为435,575.63元。为保护上市公司利益,公司向深圳中院递交《民事起诉状》,经公开审理送达《民事判决书》((2019)粤03民初722号),一体集团、一体正润、金益信和在收到深圳中院《民事判决书》后,向广东高院提起上诉;2020年11月2日,广东高院出具《民事判决书》((2020)粤民终1742号),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20年12月16日,公司向深圳中院递交《执行申请书》,深圳中院于2021年1月11日发出《案件受理通知书》((2021)粤03执210号),立案执行。2022年7月28日,广东省中级人民法院出具《执行裁定书》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因一体集团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目前处于破产清算阶段,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为其一级管理人;根据公司、中珠租赁及一体医疗收到的《债权审查结论通知书》,公司持有一体集团债权总额为279,044,988.87元,债权性质为无财产担保债权(普通债权);公司子公司横琴中珠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持有一体集团债权总额为34,290,024.93元,债权性质为无财产担保债权(普通债权)。公司及子公司合计持有一体集团总额为313,335,013.80元。
2020年10月27日,朗地科技在公拍网平台以公开竞价竞得的中珠集团持有的公司127,848,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415%,于2020年12月3日完成过户。2022年8月5日,朗地科技在淘宝阿里拍卖破产强清频道竞得一体集团持有的252,324,862股公司,占公司总股本的12.661%;2022年8月12日,竞买人朗地科技已履行完毕支付拍卖款的义务;2023年1月16日,股份过户完成,一体集团不再持有公司股份,朗地科技合计持有公司股份380,172,86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077%,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朗地科技表示未来12月内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但在该期间内如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改组等事项时,朗地科技将依据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要求进行董事、监事提名,合法履行自身的股东权益。2022年11月7日,公司四位股东深圳市馨德盛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一体正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楷盛盈科技有限公司、黄鹏斌先生共同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一致行动人协议》签署后,馨德盛公司、一体正润、楷盛盈公司、黄鹏斌在公司拥有的权益合并计算,其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32,968,26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690%,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鉴于目前公司5%以上股东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不排除未来在公司控制权变化方面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截至2022年度期末,中珠集团及其他关联方对公司形成资金占用余额为56,798.84万元(其中,本金49,689.23万元,截止2018年12月31日的利息为7,109.61万元,尚未统计后期利息及相关费用),达到2022年度公司经审计净资产20.30%,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未能在1个月内完成清偿或整改。公司经对照《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2023年2月修订)关于其他风险警示情形的逐项排查,公司已出现9.8.1(一)条所规定的情形,公司继续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公司将继续在风险警示板交易。
已有8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6.62亿股,占流通A股42.31%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66元。空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下跌的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者请谨慎。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长期价值一般。
参控公司:参控一体医疗(濮阳)管理有限公司,参控比例为100.0000%,参控关系为孙公司
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